|
松山湖里隱秘而偉大的人,像他們一樣埋頭創業【編者按】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以李博士為代表的三疊紀團隊埋頭創業在東莞松山湖。從成都的科研成果到產業落地松山湖,三疊紀團隊走了十多年的歷程;而從來到社區調試設備的第一天,到產線基本建成、企業估值倍增、訂單倚疊如山,還不到一年。 松山湖“宜研、宜創、宜業、宜居”,三疊紀愿乘著國家集成電路發展的翅膀和電子科大的技術動力,乘風破浪,奮勇領航! 提到松山湖,總是那幾個標簽:環境好,搞科研,散裂中子源。 在這樣一個爭當全球科創高地的科技城,聚集了數以萬計的高新技術企業。去年,松山湖高新區生產總值達771.18億元,位列全市第二。 數字都很響亮,大國重器、頭部企業的名字反反復復聽。但你有沒有感覺,你好像不知道松山湖里的人,具體都在做什么? 比如其中一處名叫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397畝的土地有近4500名科技工作者常駐。如果只是馬路上匆匆經過,你壓根兒感受不到數字下的真實。 這些高新技術企業是如何從0到1?這些人才是如何走上今天的道路?他們的創業之路是順利還是艱難,日常生活是平淡還是充實?重要的是,他們是誰?誰,構成了松山湖科技的萬丈高樓? 我想向你介紹幾個在這里創業的朋友,他們是你可能不會認識的人,隱秘而偉大的人。 短平頭,小圓臉,穿T恤,戴一副黑框眼鏡,笑起來有點含蓄。今年28歲的李文磊,是從四川成都來松山湖搞科研的博士。 他很吻合我們外界對松山湖科研人員的想象。自信,專注,帶著點i人的內斂,但是當談及自己的專業領域,就立刻能把「玻璃通孔技術」「三維集成微系統」這樣行業前沿的硬知識,認真細致地跟你介紹一遍。 TGV玻璃通孔技術被認為是下一代三維集成的關鍵技術,李文磊的導師電子科技大學張繼華教授是國內這一技術引領者,已率先實現了最小孔徑9微米、深徑比可達50:1的領先技術,但是距離大批量出貨還有一段路程。「這項技術行業變化快,我們必須爭分奪秒。」 2022年4月,三疊紀(廣東)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此時的任務,是盡快建成一條中試制造產線。從成都來松山湖的路上,李文磊和兩個同事心里充滿了忐忑,「心里就一直在擔心環境會不會很差,會不會吵,容不容易停電,這對我們設備調試的進度來說非常致命。」 好在一進入松山湖,跟其他鎮街截然不同的規劃景觀就給李文磊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樹又高又大,綠化很好。我們三疊紀團隊進駐的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環境也安靜優美,適合靜下心來埋頭干活。」 從4月到12月,整整八個月,李文磊和兩個同事全心撲在設備調試上,加班到凌晨是常態,困了累了,就去幾步路外社區配套的公寓松寓中稍作休息,醒來再次投入戰斗。 2022年12月,月產7000晶圓的中試制造產線正式建成;2023年2月21日,中試產線正式投產。從成都的科研成果到產業落地社區,三疊紀團隊走了十多年的歷程。 而從來到社區調試設備的第一天,到產線基本建成、企業估值翻倍、訂單倚疊如山,還不到一年。 李文磊到達社區的同時,還是初創企業的湃泊科技也剛從深圳搬過來。他們對比過周邊的所有社區,認為還是這里更符合企業的定位和需求。 這是創始人安屹和8個合伙人幾乎投入了所有身家創立的公司,研究的是門檻極高、國內史無前例的高功率芯片熱沉,有了成果,就等于打破國外行業巨頭的技術封鎖和產品壟斷。 要研發就需要設備,而湃泊科技的設備不是「吃素」的。「我們需要建設一個完整的薄膜車間,對樓棟的承重、動力、電力系統都有一定要求。社區配合我們進行了許多改造工作,提供了很多定制化服務,才能順利邁出第一步。」 空間建好了,核心設備卻遲遲沒到位。安屹回想起來直言等待設備的那六個月是團隊「黑暗時期」,每天開會到凌晨,借用社區機構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設備來維持研發……大企業出身的他們甚至開始產生自我懷疑,「壓力大到團隊里好幾個伙伴直接臥床不起。」 盡管再忙再崩潰,他們每個月也會抽出時間到社區籃球場打一場球、去對面的佳紛天地吃燒烤喝酒,發泄完再重新回歸工作狀態。度過了這段自我小充電、打雞血的時期,湃泊科技的研發也逐漸步入正軌。 大型商業綜合體松山湖佳紛天地 ©一時半刻 短短一年半時間里,湃泊科技頂住壓力完成了激光芯片散熱封裝基座研發與量產,實現國產化替代,超預期完成企業發展目標。 「我們團隊的擴張也非常迅速。每有新人前來面試,我們經常是在社區里邊走邊聊,社區的創新創業環境和完善的配套也是吸引他們的原因。最近三個月里,人數增長了差不多1/3。」 目前,湃泊科技正在籌備擴大產能,并積極向外開疆拓土,已完成的Pre A輪融資順利「入賬」3000多萬元,正在進行中的A輪融資也將為湃泊帶來更廣闊的可能。 「不管在外建多少工廠,我們總部都會在松山湖、在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我們是一家社區的企業,未來也希望成為一家社區的上市公司。」 95后創業青年匡正,剛結束與客戶的會議,去餐廳吃飯也不忘帶上自家的傳感器樣品,為有意向成為代理商的餐廳老板展示講解。 這是他來東莞創業的第三年,住過臟亂差的房子,也試過三四個月發不出工資。2022年8月,匡正在社區接過了2021年松山湖雙創訓練營杰出項目獎的獎牌,并于兩個月后正式入駐。 除了享受到免租政策、資金扶持,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共享儀器設備、全球傳感器工業競爭力中心的海外客戶對接、名校研究室培養基地的人才后備、廣東生產力促進中心的資源協同,都給了這家初創企業以新的便利。 社區入駐滿員的辦公樓,也讓他們脫離了在原來園區,整層樓只有一家公司的「孤兒」狀態,現在能夠與隔壁公司交流各自領域行情,和不同行業的科研人對話。「如果沒有在人與人之間交流,再高明的知識見解都會爛掉。」 進入一個以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為主的社區,也意味著隨時可能觸發隱藏的機遇。某次,社區一位教授和一位老總在夜跑途中,偶然間看到整層樓還有一間辦公室燈火通明。 或許是出于好奇,也或許是出于創業者間的「通感」,二人臨時起意前來敲響了墨現科技的大門,一個意外促成的合作就此誕生了。 墨現科技傳感器產品 ©圖源受訪者 在柔性傳感器這個應用市場還需拓寬的領域,即便是在工廠無數、供應商極卷的東莞,要找到愿意合作的工廠也不是一件易事。 匡正拿著樣品一次次往工廠跑,說服老板幫忙打樣生產,從客戶回款到量產項目增加,信任逐漸建立起來。就這樣,墨現科技終于獲得產能拉滿的生產線。而這家工廠原先一直生產毛利率較低的舊產品,親身體驗到了創新研發產品帶來的高毛利,現在也開始注重研發,探索轉型升級。 這是科技創新與傳統工廠的相輔相成,也正是在東莞能實現的雙贏,匡正如是說。 三個工作身份加身的付瑩,日常幾乎被工作填滿。 作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產業委員會的秘書長,他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要負責旗下先進制造創新工場的運營;他也是由創新工場孵化而成的中科晶益總經理,承擔企業管理責任;另外,他還是一個科研人員,帶領研究生做技術研究。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團隊在做成果轉化時發現,作為一個地方性質的實驗室,研究成果最好的服務對象便是地方產業。那么如何走出實驗室,走到社區,乃至與松山湖、東莞的企業融合,助力地方傳統產業升級?成為付瑩腦海中縈繞不去的問題。 于是,目前已擁有100+企業成員,自主孵化了9家科技型企業的先進制造創新工場誕生了。 在制造業強盛的東莞,很多中小型企業需要科技創新,但苦于沒有平臺渠道,創新工場為它們輸血的同時,研發團隊也能從中了解行業動態。付瑩認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產學研的深度結合。 「與原來只做二房東的園區不同,更多人需要的是有內容的平臺,科研人也有場域的需求,所以產業園區和科研團隊可以共建、合作。」 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就做到了這一點,社區為創新工場提供了一整層樓的場地,讓他們得以大展拳腳,如今,這一層樓已經被孵化出來的企業填滿。 「我們能看到,社區的硬件配套、營商環境都非常先進舒適,聚集了許多創業、科研人才。社區同步開展了很多交流活動,大家都很踴躍參加,因此社區活力度也特別高。」創新工場還與社區旁邊的東莞理工學院搭建起很好的協同,包括人才的互訪交流以及設備共享,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令付瑩驚喜的是,有時候企業也能反向牽動科研建設,今年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與上市公司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便是源于中科晶益的一次小合作。 他們將合力研究面向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的關鍵材料和核心技術,推動高端電子元器件國產化,以解決「卡脖子」難題,這是經歷多次密切交流才能推行的舉動。 「三疊紀團隊來到這邊后,一天見客人喝茶都要喝五六壺。李文磊跟我說,他喝茶都喝瘦了!」集成電路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林華娟笑道。 東莞市集成電路創新中心的定位是集成電路產品開發、中試制造、測試驗證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專業創新平臺,就像一個十字路口,讓上下游、橫向各鏈條運行變得更通暢。 林華娟(中間咖色外套)在參加交流活動 創新中心的落地生根不是偶然。跟隨芯片、集成電路的重要布局方向,到2021年8月《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廣東要「加快打造我國集成電路第三極」政策助力,聯合社區的環境、配套、科創資源,這是三相疊加而來的成果。 經歷了數月的籌備,2023年2月21日,東莞市集成電路創新中心正式揭牌。「這邊產業生態好,上下游聚集,觸角也特別廣。」 「記得有一次,社區另一棟樓里的一家企業從窗戶里看到了我們中心的樓頭字牌,就興沖沖地跑過來,列出他們的需求,問這里有沒有合適的團隊可以對接。」 坐落在這樣一個高聚焦、產業密集的社區,創新中心促成了很多合作,一年時間,已經開拓了40多個項目。 今年2月,由創新中心承辦的東莞市創「芯」創業專場科創訓練營正式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近三十個創新創業項目,如同當年的匡正一樣,懷揣著創新創業的激情來到社區,加入了這場關乎夢想、機遇與2500萬元投資額的角逐。 「我對這里很熟悉,而且這里各種配套也完善起來了。」二次創業后決定回到社區的徐偉強說。 他與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的淵源頗深。2015年,徐偉強作為一名高校老師,跟隨東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院入駐社區,這是社區入駐的第一家研究院。也是在這里,徐偉強萌發了創業的想法。 第一次是基于北航的既有研究,在社區成立東莞眾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底,他再次創立云創氫電,研究氫動力系統,目前已經讓無人機的續航超過6小時。因為人才政策的要求,云創氫電曾經短暫離開社區,2021年,他又選擇回來。
這是由于徐偉強看見了社區的各種變化:擁有了完善的住宿、餐飲、商業設施,旁邊的東莞理工學院以及正在建設的大灣區大學,能提供優秀的人才、高校資源。與此同時,社區一直想辦法協助企業申報各類政策,通過自身宣傳窗口、舉辦社區產品發布會等方式幫助企業擴大影響力。
回到社區后,云創氫電的規模從4個人變成20個員工,辦公空間翻了5倍。徐偉強說,還是社區好,住宿、生活、科研融為一體。 結語 走在湖畔草地旁、綠樹下的小徑上,能眺望一幢幢具有科技感的大樓,湖對面便是集餐飲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松山湖佳紛天地,不遠處的網球場、籃球場敞開懷抱等待人們進場。 如今,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已是大灣區科創元素最為活躍、最為集中的園區之一,擁有200+個研發平臺,容納大型商業綜合體,并建立完善人才安居體系。 它也是松山湖目前唯一入選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產業園,期望充分利用「成本洼地、服務高地、政策特區」的優勢,打造高質量的青年發展型社區和創新創業首選地。
優越的地域環境,愈發完善的周邊配套,利于協同的產業集群,助力發展的產學研優勢……依托于此,無數科研企業與人才在社區里不斷突破成果。
松山湖不只是遞增的數字。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觀世界,物質的碰撞和重組在不斷刷新測試結果。就像旁人無法洞察的松湖角落,是創業人的求真與堅持,讓松山湖科學城攀登了一個又一個科技高峰。 宏大敘事見證著整個松山湖的功勛,而他們則是72平方公里上有血有肉的故事細節。 這些隱秘而偉大的松湖創業人,應該擁有一個自在工作、自在生活的美好社區,承托起他們日常三餐、科研轉化、行業交流乃至精神棲居的有效養分。 正如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的四個關鍵詞:宜研、宜創、宜業、宜居。已經揭牌三周年的它,不斷朝這個目標狂奔著。 上一篇專精特新•成就未來下一篇英特爾也擁抱了玻璃基板工藝 |